鄧中翰院士談星光中國芯工程:計劃投資百億元推動國產芯片產業化
作者:betway必威發布時間:2024-12-27
南都訊 記者馮群星 12月28日,“星光中國芯工程”二十周年創新成果與展望報告會在北京舉行。中國工程院院士、“星光中國芯工程”總指揮鄧中翰在會上介紹,未來十年,“星光中國芯工程”計劃投資100億元,用于芯片研發、標準研制等工作。
芯片作為集成電路上的載體,被廣泛應用在手機、軍工、航天等領域,是能夠影響一國現代工業的重要因素。芯片生產中的制造、設計、編碼等技術,常常被作為國際貿易間的談判籌碼。然而,我國的芯片卻長期依賴進口,芯片自給率不足10%betway必威。多年來,外國廠商憑借長期積累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, 一直占據著芯片的戰略要地。

1999年,鄧中翰等一批海外人才回國承擔“星光中國芯工程”,致力于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的研發、設計及產業化工作。同年,在原國家信息產業部的直接投資和領導下,中星微電子公司在北京中關村成立——這次投資,也是中國國有資本進行的第一筆風險投資,為后來的國家大基金投資開創了先例。
2001年,“星光中國芯工程”推出中國首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、百萬門級超大規模數字多媒體芯片“星光一號”,與眾多國產品牌打破了“中國無芯”的局面。此后,“星光一號”順利打入國際市場,被三星、飛利浦等國際品牌采用。
近年來,中星微電子公司與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作為聯合組長單位,共同牽頭制定并推廣了兩代公共安全SVAC國家標準。該標準在國家天網工程、雪亮工程、智能交通、數字邊防、平安城市、智慧城市等重大項目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6年,“星光中國芯工程”推出了人工智能芯片“星光智能一號”,并將其應用在基于SVAC國家標準的智能安防系統必威。2018年,“星光智能二號”問世,入選工信部“2018年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”。目前,“星光中國芯工程”獲得了3000多項國內外專利,形成了“數字多媒體”“應用處理器”“智能安防”“傳感網物聯網”和“人工智能”五大芯片技術體系。
有與會嘉賓坦言,目前中國芯片的自主研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,但是,想讓“中國芯”在世界上從“跟跑”變為“領跑”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官方數據顯示,2018年,我國進口芯片數量為4175.7億件,同比增長10.8%;進口金額達到3120.58億美元,同比增長19.8%,超過石油進口額。這也是中國芯片進口額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。
另一個大背景是,全球芯片的發展,也遇到了新的瓶頸。1965年,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戈登·摩爾曾提出,每隔 18到24個月,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便會增加一倍,芯片的性能也會隨之翻一番。這便是著名的“摩爾定律”。然而近兩年,芯片本身的物理極限成為各大廠商提升芯片性能的新挑戰,摩爾定律已過時的說法此起彼伏。
鄧中翰表示,雖然智能芯片在物理層面上的發展受到物理規律的限制,看似已接近極限,但信息層面的技術創新還遠遠沒有碰到天花板。未來十年,“星光中國芯工程”計劃投資100億元,用于芯片技術研發、標準研究制定、系統應用開發、以及大規模產業化。同時,基于XPS數字像素智能傳感技術和XPU多核異構智能處理器芯片技術,協同研究小樣本機器學習技術、深空探測感知系統技術、等八大關鍵核心技術,服務更多國家戰略需求。
第十屆、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、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,中央委員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、常務副主席、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。